第(3/3)页 “他应该多拍一些文艺片,确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对年轻导演更加重要。” “像商业、市场的开拓,可以找张一谋去啊。” 黄实线是影坛学术权威,北电教授。 曾经培养出贾章科、王晓帅等六代导演的著名电影教授。 还有心惊报的报道,宁昊也无法无视。 心惊报一样采访了许多影界、媒体权威教授。 一众专家严斥新近闹剧《疯狂的石头》。 专家们对影片中的一些人物、情节设置、画面表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 传媒大学教授胡可表示:“影片中将千手观音拿来调侃的细节并不妥当。因为那毕竟是表现残疾人的优秀节目。” “此外,片中的女性形象都处于弱势,并没有为影片带来太大的亮点。” 部分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片中的某些情节表现得过于“媚俗”。 会使人产生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心惊报也采访了黄实线。 黄实线说:“宁昊拍摄这部影片,从最开始沈三通选择他拍续集,然后找他弄剧本。” “再到沈三通在拍摄过程中的要求,很像一种限定框架的命题作文。” 他感到非常惋惜:“我问宁昊为啥不先拍自己喜欢的剧本,不按照自己想法来?” “他说是沈三通喜欢这个,很明显,他没有创作自由。” “他自己也承认在拍摄时感到非常痛苦,因为常常有人强行扭曲他的创作意图。” 黄教授说:“像髪国新浪潮那些伟大的导演,一开始都是先自己探索拍摄试验电影。” “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然后才拍摄商业片。” “而现在宁昊导演那么年轻,就开始拍商业片。” “自己的艺术才华还没真正地释放出来,就被资本控制拍摄一些类似港台、好莱坞的电影。” “那他以后还能给人留下什么?” “资本直接扼杀了一个才华洋溢的导演,宁昊就如同一个‘童工’,过早地进入市场被剥削了!” 和沈三通那边的电话接通。 宁昊解释道:“沈导,黄实线的说法完全是谎话。” “我确实和人说过拍摄压力很大,但那是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项目。” “没有抱怨你,以及你给我的机会。” “我们是不是回应一下?” 宁昊自诩是条汉子,此刻,有些崩溃。 全方位遭到否定。 从职业道德、职业追求,个人道德、品性,无差别攻击。 抄袭,是否定他的职业道德。 把他说成“童工”,从艺术片角度,瓦解他拍石头的合理性,否定他的职业追求。 污蔑他对沈三通有意见,是否定他个人道德个人品性,不知感恩。 给出这些否定的还是北电老师和学术权威,还有许多专家,他尊重的人。 沈三通阻止:“回答你就上当了。” “让这些老油渣扭曲去吧,我们一个也不回应。” “不受他们影响,大步向前,走自己的路,就是最好的回应。” 石头的舆论,大多采用现实情况。 只是契合背景,进行了一些加工。 当时观众赞誉,也有媒体赞誉。 但同样有一些媒体大肆否定,黄实线是黄式宪,贾樟柯和王晓帅的老师。 黄实线还是在北电石头研讨会上,当宁昊的面,进行的批评,石头是部闹剧。 在时空,因为主角存在,遭受的攻击更加疯狂。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