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当时的经济学家却跟不上了,直接精神崩溃,整天骂骂咧咧。 他们其实生活很好,但是接受不了落差。 不断怀念当年制定规则的辉煌岁月。 本质上,姜闻也是如此。 就说沈三通,在前三十年,是没法进城的。 他根本没法做导演,没有选择这个职业的资格。 望着姜闻这群大院子弟,只能眼巴巴羡慕。 还要小心翼翼不断强调规矩,希望对方守规矩,不要欺负人。 往前拍电影是特权,就算是现在,最多加个考学这个途径。 成为学院派才有资格。 徐光头拍电影,都要10年往后,外部力量入场才有机会。 等到互联网入场,那个时候才是谁都能做导演。 所以姜闻精英主义很正常。 不说农村,就算二三线普通城市的孩子,都接触不到他从小接触的东西。 别人谈的东西,会进去,他们随便谈。 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很难不有高人一等的看法。 后世姜闻电影那么多解读,实际上是一个美妙的认知错位。 姜闻怀念是他们中心化的地位。 有些东西,只有他们能玩,有些职业,只有他们能从事。 后世代入是因为不满意现状,所以怀念过去。 再加上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大学扩招。 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有了自己也是精英的错觉。 这就是一个美妙的误会。 姜闻怀念前三十年,是因为他能做主角。 普通人也误认为自己也是主角。 对于沈三通来说,他都不怀念八十、九十年代,更不会怀念前三十年。 生产力局限,通俗的说法是家贫百事哀。 对于八十、九十年代,他感谢爸爸妈妈吃得苦。 对于前三十年他感谢爷爷奶奶吃的苦,而他,不断向前就可以了。 这些东西,沈三通不会说出来。 姜闻自己也许都没想过这些。 沈三通习惯从利益出发思考问题。 姜闻可能就是做电影,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的思考方式。 沈三通进一步说明《太阳》电影受众:“这部戏的受众太少,主要针对前三十年有落差感的大院子弟。” “最多再加一些文艺片爱好者。” 于东绝望了:“这才多少人,文艺片能卖什么票房.” 沈三通道:“宣发上最好主打真实历史,不能云里雾里,本身电影就很意识流。” “票房想要高一点,就看能否动员大学生群体,或者白领,自诩为精英,不满现状的群体。” “当然,还要注意媒体,媒体往往不会喜欢这部电影,他们不喜欢前三十年。” 传媒也是有落差的群体,但他们不喜欢前三十年。 不说美化,任何回忆的都是打压态度。 于东想一头撞死! 无论是色,戒,还是姜闻。我只是给出自己的分析,一家之言。 又发烧了,大家保重身体,最近两次发烧,估计都是阳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