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沈三通越深入数字技术,越发现之前小看了国内人才优势。 03年国内就有了特效公司,外国人开的。 利用国人高素质、低价格本硕博人才,进口设备。 通过好莱坞关系承包好莱坞工作室的外包单。 主要是重复玩轮子的工作,和一些工作量大而细的活。 后世,特效工作室对于员工的压榨,可能就是从这里来的。 来活就是通宵达旦,没活就是基础工资。 没有管理规划,导致工作环境很不好。 所以不怪同类型专业的,毕业一窝蜂去游戏公司,也不去特效公司。 实在是待遇、从业环境差距大。 而Cg特效05年后的新技术新专利,大部分是华人或者说国人做的。 无论是从软还是硬,说得难听点,好莱坞特效帝国的基础是建立在剥削,国内低价、高素质人才身上的。 后世全世界特效很大一部分由国内特效公司承包,只是结果,趋势现在已经有了。 技术不缺。 缺少的是整合。 为什么直到《流浪地球》的时候,国内特效才一举成名,打出了品牌效果? 《独行月球》受益于《流浪地球》,国内电影特效明显高了一个档次。 原因就在起决定作用的导演身上。 有些导演,脑子还是老一套。 国外特效就是好的。 哪怕国外工作大量外包给了国内,早已证明国内有技术。 只需要他进行整合。 只要想,有这个想法,国内工作室,是非常愿意配合的。 甚至愿意降薪。 老中不缺有情怀的人! 《流浪地球》的特效公司,不少赔钱做的。 然而,直到郭凡,国内的导演,愣是没人愿意怎么做。 哪怕这样做可以省下很多制作费用,也能提高业内地位,就是没人做。 下意识避开能提高国内发展水平的决定。 立场之坚定。 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数字技术部门表态之后。 其他几个部门,也相继表态。 发行部门,也有冲动。 自己没有院线,谈发行的时候,老是感觉少了一个筹码。 再加上沈三通主控的电影,独一份的票房收益。 这对于发展院线来说,将会是一柄利剑。 沈三通听取了意见。 发现大家一个个摩拳擦掌。 也就是他威望足够高,火车头电影公司,三通娱乐是他一手缔造的,到今天才发展院线已经是极限。 压不住了。 沈三通也不能压。 他感觉到了危机。 对抗西方叙事是有代价的,李兵兵要去好莱坞,宁昊出走也许就是代价之一。 以后可能还有。 沈三通还不是产业之争,处于意识形态之争,真金白银少。 相比之下,他有些理解韩三瓶的不容易,以及为何有那么大的权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