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好莱坞白左主创,没有红脖子那么魔怔,但也多了很多反思,开始思考。 本质上是米国根源性问题。 就算不考虑本质,现状也是让人绝望。 互联网信息技术,电脑、智能手机,确实带来了新东西。 但这些只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是生产力的飞跃。 无法带来大量廉价的商品,这些要靠东大。 为了回收滥发的美元,必然推高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股价。 在这些高光企业的背后,去除它们,米国整体在衰退。 不想美元成为废纸,就必须不断抛出新的概念,支撑股价。 后世的超导、AI、元宇宙,甚至数字货币,皆是如此。 想要真正的解决问题,需要生产力飞跃,要将技术落地。 然而。 15年,米国已经没有工业了。 技术落地,要么是东大,要么是得国。 无论是哪一个,都不是米国能接受的。 对它而言都没有好下场。 进退两难。 为了美元能够维持,要不断抛出新概念。 又因为工业没有,新概念不能落地。 不能退。 退了,股价没有支撑,美元完蛋。 也不能进,进了也完蛋。 不考虑根源性问题,仅仅是经济层面,就已经足够绝望。 问题出现了,却无法解决,只能眼睁睁看着走入绝地。 所以在《鲨滩》,女主的人设,存在自毁倾向。 1975年的《大白鲨》,作为惊悚动作片,主角人设也不是自毁。 那个时候,越战刚刚结束,嬉皮士运动还有影响。 个人有自毁,但是米国整体意识,还是觉得越战只是一个小坑。 年轻人的胡搞,不过是叛逆。 四十年后2015年的时候,《鲨滩》这部戏灾难片。 米国的意识,无论是红脖子还是白左,都感觉到了绝望。 不是沈三通想的太多,而是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必须考虑社会情绪。 《大白鲨》能够成为北美第一部破亿的电影,和几个月前越战彻底结束,有巨大的关系。 《大白鲨》的成功,是当时社会压制的一种释放。 《鲨滩》主创本身就是社会中的人。 更何况《鲨滩》这部戏成功了,说明米国人是有共鸣的。 不只是《鲨滩》,16年拍的《忌日快乐》女主人设也带着点“自毁”。 仔细体会,米国社会确实处于躁动和绝望中。 感谢书友北冥妖的5000点币打赏,感谢书友2024尾号8730、海边小叶榕的500点币打赏,感谢读者1671尾号2704,书友2022尾号6564,书友2017尾号2063,书友2024尾号6217,书友2019尾号8621,书友1397710,皇御天下等书友的打赏。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