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沈三通看向刘晔:“我要给你的陆剑雄加戏。” “让陆剑雄贯穿剧情的始终,只是没有感情戏。” “姜淑云会死,但是陆剑雄会带着一颗子弹壳,在万人坑中幸存下来。” “在电影正片里,他也会死去。” “但电影结束后彩蛋部分,给出他活了下来。解放后,踏上建设边疆的旅途。” “彩蛋会介绍,陆剑雄活下来后的经历。” “在家国沉沦的绝望之下,去了延安,在一次次战斗中奋勇杀敌,为在南京死去的人,向鬼子索命。” “这部戏是黑白色彩,我想要在最后有个彩色镜头,边疆红日初升的太阳。” “对应我们脚下的土地走向光明,国家迎来了光明。” 沈三通强调道:“陆剑雄这个人物的安排,是和现实历史呼应。” “大屠杀是发生了,但是中华没有灭,从低谷走了出来。” “大屠杀五年后,42年,本子只能龟缩在碉堡,侵略野心完全破产。” “而37年到07年,七十年的时间,我们中华民族更是从深渊中走出,前途、命运无限光明。” “一个伟大的文明,一个伟大的民族,不是强大时上升期多么煊赫,多么风光,而是可以从每一次低谷中走出来!” “毫无疑问我们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民族!” 刘晔道:“导演,我以茶代酒,敬你一杯,说的太好了!” 范伟也表态道:“说的好,我们是伟大的民族啊!” 陆钏执导的时候,剧组情绪非常消极,尤其是中方团队。 日方嘻嘻哈哈,不受影响。 沈三通将主创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南京》原版最大问题是本子视角一以贯之,有血有肉,突出人性,还有忏悔,中方视角细碎。 改动针对这两个,把角川视角打散,陆剑雄视角贯穿始终。 其他方面不做改动。 原版“小妹”的一段越剧小曲明显敌不过日军鼓点阵阵的跳丧舞,打着麻将的金陵女子更无法匹敌跳着“田乐能”的日本男人。 这种对比不对,女对男,心态上把本子摆在了强势地位,摆在了雄性地位。 沈三通很不喜欢这种心态。 本子是在上升期,遇到了中华民族的下坠期,还是西方联合撕咬的近代史低谷。 换个上升期,哪怕是封建王朝的中前期,也能把穷鬼帝国主义的本子凑出屎。 不能因为暂时的失败,把整个民族原罪化。 上升期的野蛮,也许能暂时战胜下坠期的文明,撕下一块肉来,但不可能永远胜利。 但是背景是大屠杀,哪怕本子是趁虚而入,发生了就是发生了。 沈三通没做改动,记住这种感觉。 撕裂般的痛苦。 现代人要做的是绝不让历史重演。 原版把忏悔删掉的话,放眼影视行业,水平、立场没太大问题。 甚至能说的上正剧。 就算不删掉,也是很好的反面老师。 不从正常人角度看,原版在文艺领域,已经很难得。 《南京》剧组拍摄进度越发顺利。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