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比港岛的陆地总面积还大。 而萧山区的常住人口只有200万人。 在港岛令人窒息的人口密度之上,是用3-4倍杭州本科白领的工资,承担2-3倍的食品开支,4-5倍以上的住房开支,和5-10倍的地铁出租车开支,人均居住面积还只有杭州的二分之一。 杭州和港岛一比,简直是人间天堂。 所以,结合这个环境,沈三通理解了部分港岛人态度上的恶劣和行为上的魔怔。 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想不魔怔都很难。 甚至可以说,在港岛观光的时候,遇到非常友好热情的本地人,都可以说是少见的伟大性格。 因为生活环境真的糟糕。 更让沈三通绷不住的,港岛有非常多地,就是不开发,可以做高尔夫球场,可以做绿化,就是不能开发了给人住。 香港的土地开发率仅有20%左右,用于住宅用途的土地开发面积六七十平方公里,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 表面上是爱护环境,再问就是维持房产价格,市民不愿意建造。 实际上,都是障眼法,只是为了地产商的利益罢了。 由此可见李家的城,这类人的可恨。 从港岛,沈三通对如何做清朝历史片,有了很多灵感。 清代历史片,沈三通打算做。 只是不是现在,要等十年。 清朝,很多人不愿提。 能维持那么多年,一个少数群体光靠残酷统治可行吗? 或者说,是什么让普通老百姓忍受一个特权群体,也有起义,但是总体没有超过阈值,至少不是元朝百年都撑不下去。 老话说非我族人其心必异,但族人就多好吗? 李家的城这样的人,对待港岛市民,对同族人,没见多好! 浅水湾别墅。 这次港岛之行,沈三通全当放假,办起了烧烤。 和施楠生聊完《狄仁杰》的拍摄情况,沈三通谈起明天的见面道:“还是在斧山道,能看出来,邹文淮对那里有感情。” 这一次邹文淮没有晾着沈三通,约好了第二天见面。 依然在斧山道茶餐厅见面。 沈三通还是找施楠生陪同谈判。 施楠生道:“全盛时代的嘉和,就在斧山道发家。” “六十年代,最有名的片场是钻石山有好几个摄制厂,例如“华达”、“大观”,影人络绎于途。” “邹文淮、何冠昌离开邵氏之后,向政府申请得一片用地兴建片场,就在斧山道。” 酒肉朋友王景插话道:“斧山道不远处就是清水湾道,嗯,清水湾邵氏影城。” 施楠生道:“港府收回这块地,嘉和后来打算搬到将军澳。” 沈三通知道这事:“王景的晶艺和几家公司一块拦截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