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做文字工作,艺术创作,时间长了,不接触社会,很容易滑入虚无。 严肃的东西变成了文字符号,在自己的手中排列组合。 负不起责任,还偏要去带节奏,用文以载道涂脂抹粉,其实是狼子野心。 沈三通手头的《让子弹飞》剧本,是姜闻独角戏,很多细节还没有,他也不会改动细节。 细节改动太多,《让子弹飞》就没味道了。 《让子弹飞》之所以有强烈隐喻的感觉,就是因为姜闻为首的主创,投入了自己的私货。 自己嗨了起来。 再加上姜闻处于事业的低谷,不能我行我素,有了好理解的故事线。 所以,《让子弹飞》精髓是姜闻这些主创,投入了的精神气。 沈三通只是想把结尾改了:“你看这个结尾,张牧之骑在马上,看着马拉的火车,从身边驶过。” “车厢里传出花姐的声音,她问:老三,去上海还是去浦东?” “老三回答,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马拉火车往右转。张牧之骑马跟了上去。” “老哥,这个结尾不好,真的不好。” 姜闻对此并不退让,这方面他很轻视沈三通。 沈三通连他的隐喻都不懂。 不过毕竟是金主,也是组局的人,姜闻耐住性子:“哪里不好?” 沈三通道:“去浦东之前,就有了四三方案,完成了轻工业。要去浦东,是张牧之的决定,而不是老三。” “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姜闻神色微微一动,有点惊讶,也有点慌。 他和主创引以为傲的扣子,埋的东西,被沈三通轻而易举的看透了。 沈三通道:“这个结尾,太俗。” 姜闻不乐意:“怎么俗了?” 这个结尾,或者说这部戏,姜闻自信圈子里没人弄得出来! 绝对不俗! 沈三通微微一笑:“过于跟随一些势力的调调。” “现在有两种手法,一种说去浦东前是封闭的,另一个则是说,去浦东后,和在鹅城相互对立。” “大概是从千禧年前后,我们这边的知识分子,几乎都在传播这样的说法:八十年代打开大门,我们的知识精英看到外面的繁荣,崩溃了。” “实际上,69到76年的官方报纸,西德子、髪国、代英、米国等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在北上广深等地举办过展示会。” “高楼大厦、先进的工业、农业等等,一应俱全,都见过,也没崩溃。” “这些国家的记者,教会方面的,还去西北农村、河北、河南农村考察过。” “而我们,也不断派文化界、科学界等等,去欧洲、米国演出、学术交流。” “事实上从50年代一直派留学生去这些国家学习,我们要学习先发经验,而西方国家,对占人类四分之一的空白市场垂涎三尺。” “我们一直有交流的。” “电影《405谋杀案》,改开前的故事背景,最后的打斗场景是在一个上海的酒吧,柜台上洋酒一应俱全。” “而在八十年代,我们就办义务教育、搞高速公路,还有电力基础建设,规划不是一时的。” “都是很长远的规划,去年开办的高铁,很久之前就研究。“ “我们的发展,是贯穿始终的,也是一脉相承的。” “你这结尾,前后割裂,顺应了制造这种舆论的一些势力,没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我说很俗。” 必须承认,记忆是可以被修改的。 沈三通也是自己查了资料,才纠正了前世被误导的想法。 东大媒体,还有知识界,总是将两个时间分割。 沈三通大概能猜到谁弄出来的,米国制定,弯岛鼓噪,再俘获这边的人。 崇拜西方,是弯岛的想法。 从刮民党开始,一直到以后,思维方式都是一脉相承的:“霓虹灯香槟酒,高贵的米国朋友。” 弯是中华民族的糟粕,有奶便是娘,不会管那个奶怎么来的。 大陆不是。 让大陆人羡慕米国的生活可以,但让大陆人恐惧,做不到。 因为战场上输了。 这就是胜利带来的思想钢印。 姜闻不同意沈三通的说法,进行了反驳。 说了一通只能私下里说的话。 沈三通摇头道:“一切都要落在现实。” “你的张牧之看似威武霸气,但其实是静止的,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根本不是你所隐喻的。” “张牧之,无论如何起落,处境如何,都保持着斗争意志的。你的电影只是谣言里的张麻子罢了。” “更像切格瓦拉。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问题是为什么要走呢?” “不能留下来吗?” “不能‘我们’来建学校和医院,来一步步解决物质问题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