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同时,通过华人社区逐步扩大影响,双方可以有更多了解,通过合拍片方式,实现更多文化交流。 华语电影可以作为文化教育的工具,促进跨文化理解,为花旗国培养未来的多元人才。 双方还有技术方面的合作,共同利益很多。 华语电影的成功也不会抢占好莱坞的市场,东大最大档期是春节档、暑期档,花旗国是暑期档和圣诞档期,暑期档开始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市场可以互补。 合作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共赢。 如果说东大是希望共赢,花旗态度就有些又当又立。 对于东大市场当然是垂涎三尺,但是到了自己开放市场的时候,又扭扭捏捏。 圆桌上。 美方代表雅各布直接道:“沈,电影方面耽误太久时间,这本来只是我们双方谈判的甜点,我们各自领队都需要一个结果,不能因为电影而破坏合作的主基调。” 先给沈三通悄然扣了一个帽子,双方最迟明天就要把协议谈好,否则要开天窗。 现在就是沈三通不松口,他的意见又很重要。 沈三通直言不讳说:“我就是把你们想的太好了,专访被摆了一道,现在我就往最坏的方向想,大家把事情摆在明面上。” 雅各布不接锅,顺便卖了个人情:“专访是《好莱坞报道》个人选择,他们有自己的报道自由。当然了,我们也展现了诚意,没有让这个报道发酵,影响我们的关系。” 沈三通懒得吐槽,一边鼓吹新闻自由,然后又能控制新闻传播,道:“你们是为了选举。” 这次贸易谈判,有作秀的属性。 2月11日,象党大统领候选人罗姆尼赢得了该州11日举行的初选,得票率为39%。 而有民调显示,自11年9月以来,罗姆尼的支持率达到50%,逼近米歇尔丈夫。 当年喊出来“我们可以改变”,四年过去了,不能说没什么改变,也是改变的不多,确实不咋地。 14日,双方发表了《关于加强双方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 时间点恰好是初选结束后三天。 选票制度,选上去最重要,驴党在台上,自然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国家利益都是次要的。 雅各布看向中方领队,提醒道:“沈先生在破坏我们的合作。” 领队直接给出答案,一步不让:“第一阶段已经达成,是否进行第二阶段合作取决于你们能否说服沈三通。” “因为第二阶段,我们电影方面能拿出手的只有他。” “如果不行,我们可以先做好第一阶段合作。” 花旗文化领域的霸权也好,少数利益集团的垄断也好,文化的根子上在资本实力,而资本的根本在于消费市场。 花旗国虽然实际上依靠的印钱,借债和掠夺弄到的钱,寅吃卯粮不可持续,但它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是客观事实。 当年花旗国凭借市场优势,没少给东大难看,早年间一年一签最惠国,每次都会搞事。 现在东大市场起来了,不说做一回大爷,要个基本待遇可以吧? 沈三通的要求有些零碎,但合情合理。 主要需求,就是发行策略上,要采取“节点模式”。 到了某个节点,就自动进入下一阶段。 比如审查方面,避免技术性壁垒,以市场规则为名的软性限制。 也要避免落入分级审查陷阱,以“保护青少年”或“文化差异”为由,对华语电影内容进行过度审查,要求删改涉及历史、价值观的情节。 如《金陵十三钗》的战争创伤叙事,或将其归入限制级(NC-17),大幅削减受众群体。 避免发行渠道卡位,好莱坞六大制片厂通过控制的院线联盟,将华语电影限制在少数艺术院线或华人社区影院,以“市场选择”为借口压低排片率,要求影片自担宣发成本或签订票房对赌协议。 对应的,如果在华人社区影院的上座率和票房到达一定程度,自动获得一定份额的排片,里面要包含黄金场次和影院位置的要求。 不能表面上允许更多外国电影,但实际操作中设置隐性限制,比如放映时间、场次安排等。 除此之外,还有消减市场准入的技术性壁垒。 比如要求复杂的翻译、配音标准,增加成本和时间,让发行变得不划算。 字幕与配音标准也要人性化,不能制定严苛的本地化要求,如全美方言配音版本、特定格式字幕,利用流程拖延上映窗口期,使其错过最佳档期。 政治因素也要考虑,避免通过行业协会游说,强调保护本土产业,排斥华语电影影响。 同时,媒体宣传可能会淡化东大电影的成功,或者强调它们只是小众。 所以媒体待遇,也要和好莱坞电影一个标准,评论、口碑解禁时间,要符合业内规定。 避免文化猎奇化,不能让媒体将成功的华语电影塑造为“异域风情展演”,当年《卧虎藏龙》和《英雄》就是这个基调。 宣传上将华语电影塑造成某种奇观,功夫奇观,使其被归类为“文化博物馆展品”而非普世叙事。 行业话语上也要有同等待遇。 不能通过资助智库发布报告,宣称华语电影票房集中在华人群体,“证明”缺乏跨文化吸引力,同时炒作个别影片盗版资源传播,暗示官方引进必要性低。 也要避免文化隔离,不能让华语电影形成刻板印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