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王的盛宴》里刘邦匍匐哀求,以共分天下谎言骗取生机。 项羽还成了刘邦的阴影,将项羽骨灰掺入泥浆筑墙。 幸亏中国有史书,传承也未断绝,否则未必不能成为“真敢拍”。 《王的盛宴》的失败原因,归结于叙事上的混乱,没有轻易怪观众。 不是片方心善,是这一世有三通娱乐的历史大片做比较。 要是没有三通娱乐做成的历史系列,这锅肯定还是观众的。 又要怪题材。 理由多了,历史题材存在商业化困境。 严肃历史题材在中国市场的风险,高成本、低回报、观众接受度有限。 非娱乐化历史叙事,观众欣赏不了。 观众还是要背锅。 然后导演假装反思一下,开始创作转型,转向更商业化的项目。 再然后,行业分析,《王的盛宴》的票房溃败,既是历史题材与商业市场错位的结果,也折射出导演在艺术表达与观众需求间的失衡。 再加上《1942》,共同成为2012年贺岁档的双输案例,为中国电影行业敲响了历史叙事需兼顾艺术性、可看性与市场规律的警钟。 以后古装大片逐渐凋零,严肃历史也随之埋葬。 这一世,有关方面提前遭遇了舆论冲击。 《王的盛宴》因为三通娱乐的历史大片一部接着一部的大卖找不到借口,《1937》票房一路走高,导致《南京南京》旧账也被翻了出来。 《1937》和《1942》只能说是“严肃历史”大类,与《南京!南京!》则是同一题材。 观众考证起来,更是卖力。 何况后面还有沈三通的一双黑手引导。 两部电影的历史观与叙事,差异明显。 《1937》强调普通民众在历史中的主体性,通过底层人民的自救与组织化抗争,传递人民是历史推动者的信念,将南京大屠杀的苦难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觉醒,最终落脚于团结与自强才能抵御外侮的积极结论。 对侵略者的态度,毫不掩饰,立场鲜明! 日寇被塑造为高度组织化的暴力机器,其暴行具有系统性与非人性化特征,避免对施暴者进行心理共情,强化民族对立的尖锐性。 对侵略暴行的呈现方式克制,但也直白,直接展现日寇系统性屠杀,集体处决、孕妇剖腹。 服务于人民创造历史,服务于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凝聚力量。 而《南京!南京!》说好听点,叫做试图打破单一叙事。 通过中日双方视角,中国士兵、日本士兵角川、国际人士,展现战争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异化。 关注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挣扎,角川的自省、拉贝的无力感,而非明确的民族主义叙事。 说难听点,导演屁股坐在了本子身上。 很会为本子着想,聚焦侵略者心理,一步跨越到了历史虚无主义。 不厌其烦的描写角川内心的厌恶与挣扎。 导演客观上给日寇洗了。 将日寇塑造成个人厌恶暴行,只是受军国主义裹挟,弱化、模糊了历史罪责,解构了严肃性,削弱了对侵略本质的批判力度。 陷入了侵略者视角,嘴上是尝试探讨侵略者的人性维度,实际上通过深入角川的矛盾心理,悄无声息,帮对方甩了锅。 和活跃在东大舆论场上的某些力量,有相似之处。 提到日寇侵略,便截取重要人物的一些片段。 平时一点不信,也一点不支持,在这时候,忽然信了。 叙事角度的对比更是惨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