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许青舟目光看向一侧的老熟人,材料研究所临时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季云石。 “许教授,宋小姐,欢迎你们。” “这段时间辛苦季主任了。” “分内的事情。” 季云石笑呵呵地伸手,心中感慨,曾经就知道眼前的年轻人不一般,没想到短短三四年时间就已经这么了不起了。 杜昌道又介绍了身旁的几位同行者,比如教育部副部长,京都市的领导,科学协会的主任等等。 “许教授,欢迎回来。” “欢迎。” 许青舟俩人也一一打招呼。 王同和蔼地笑着说:“我们知道你们不喜欢麻烦,但开会讨论过后,还是认为该有的迎接礼仪必须有,这是对归国学者最基本的尊重。” “您客气。”许青舟谦虚地笑了笑。 王同脸上始终保持着平易近人的笑容,说道:“你们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一定累了吧,有什么话等车上再说。” 有工作人员已经上来帮着俩人拿行李。 商务车内。 许青舟和宋瑶,以及王同和杜昌道一辆车。 王同最先说话,望着两个年轻人,笑呵呵地问道:“许教授和宋小姐家里是蓉城的吧。” “对。” “那是一个好地方啊,我年轻时候也在那边工作了十几年。” 老先生眼神露出回忆,顿了顿,说道:“还请别介意,上了年纪,就是容易感慨。许教授未来是打算研究能源?” “是的,能源是未来最热门的领域。” 许青舟点头说道。 宋瑶安静地坐着,除了刚开始寒暄的几句,就没怎么说话,看许青舟和两个身居高位的领导说话,应对自如,不由吐槽这人还说她伪装,他明明装得更厉害。 谁知道私下里是个变态。 当然,不说话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多听多看少说。 这是她参加各种重要会议总结出的经验。 不同的圈层总是能带来不同的信息,同时也会传递出该阶层对某个政策的理解,政策在又和经济民生挂钩。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