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而现在官府也没做什么平仓调粮,或者募捐等一些工作,就想让百姓们都去郡城,这里面肯定有什么猫腻。 身在社会最底层,什么都是一脸懵,穷苦百姓就只能完全凭藉着吃饱饭活下去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等到第二天,大家再次去打粗米粥喝,却发现今日的粥,粗米更加稀少了,跟白水没什么两样。 小槐村人人心动荡,坐立不安,终于,钱里正被叫到县衙开会,他回来后,赶紧抓紧全村开紧急会议了。 小槐村人都十分着急地看着钱里正,不管是死是活,至少总要死得明白吧? 钱里正沉着脸,严肃地说道: “刚刚县衙说县城的预备粮确实不够了。” 大家原本就有些提心吊胆的模样,听到钱里正说这话,只觉得心一沉。 钱里正又继续说道: “但是县衙也说了,不需要全部都去郡城,大部分人都可以留在县城,而且以后的粗米粥也会稠很多。” 话说完,原本有些浮躁不安的情绪,突然好像被安抚了,大家反而对这个安排都能接受了。 到真是个好伎俩,要是大家刚来,官府就说有人要去郡城,接纳不了那么多人,那必定大家都会有民愤。 但用了计谋后,刚来就让粗米粥稀一些,还传一些小道消息说让所有人都要去郡城,把大家都吓得人心动荡不安。 而在这一时刻又说,只需要去一小部分人,而大部分人都可以留在县城,且留下的人还可以吃的更好,小槐村人能不觉得已经够好的了吗? 人呢,适应环境的能力到是一流的。 —————— 钱里正又抬抬手,压了压,继续道: “官府说了,若是去郡城的,每人能拿四升米,还愿意在郡城留下的,官府答应了还会给户籍,住久了,还可以占籍。” 大虞朝的户籍政策就是这样,当初建朝初期,虞太祖鉴于元朝末年的争乱,下令把普通百姓的等级从上至下分为民、匠、军、乐、医、商等籍。 不可逃逸,不可异地,若是有违,轻则下狱,重则流放、株连。 等到建朝中期,朝廷稳定,人口流动数量增长,官府这才慢慢放松政策,承认附籍,那些逃逸的也不用太过追责,可以让其留在所在地。 而寄籍(就相当于居住在当地几个月)后,便可以占籍,承认户籍转移了。 不管是附籍还是寄籍,那肯定是需要关系才可以帮忙解决的,而如今,就只是更放松了些,可以自己花钱去找蛇头帮忙解决了。 所以,这个好处对于小槐村人而言,却是不重要的。 要是早十几年颁布,他们肯定会争先去抢,但现在,官府也有条列,那些繁杂的赋税都归于田亩,可以折算为银子,田地多的人家就要多交一些,反之,田地少的就少交一些。 总之,现在老百姓的日子都是比之前是好过多了。 —————— 但大家心里对于这个政策也有些疑惑。 “要是更改户籍了,我们去了郡城,可不可以回来?” “要是不允许回来,那我们的地咋办?” 钱里正回应道: “都是自愿的啊,不强求,你要是要回来当然可以回来的。” 有一个小槐村人又道: “不回去在郡城吃啥喝啥啊!” 钱里正又道: “当然有了,县衙说郡城里好多富豪把生意都干到海外去了,而且官府还建了很多厂,什么船舶,什么瓷器,还有织布局,那个繁华啊!” 但钱里正说的这句话,大家都选择性忽视了。 毕竟,在整日与土地相伴的庄稼人,只想过安安稳稳的生活,不想做太过冒险的生意。 即使庄稼人一辈子与土地相伴,也不想自己的子子孙孙也是这样。 但他们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跳出的方式也并不是什么这些不稳定的方法,而是希望能够读书科考。 —————— 第(3/3)页